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4-16 15:55 点击次数:59
后克艰厥后,臣克艰厥臣,政乃乂,黎民敏德。君主能担当君主的重任,臣子能尽臣子的职责,政事才能安定,百姓也会勤勉修德。强调君臣各司其职的重要性,蕴含“职责分明”的政治智慧。
后克艰厥后,臣克艰厥臣,政乃乂,黎民敏德 —— 论古代政治智慧中的职责分野与治道根基《尚书・说命》载傅说对武丁之言:“后克艰厥后,臣克艰厥臣,政乃乂,黎民敏德。” 此语虽出于三千年前的殷商,却如青铜彝器上的铭文般,刻画出中国政治文明中 “职责分明” 的核心智慧。所谓 “克艰”,非畏难而退,而是明了权柄背后的重负 —— 为君者知为君之难,为臣者知为臣之艰,上下各守其分,各尽其责,方能政通人和,使百姓感戴德行。这种对君臣权责的深刻认知,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基石。
后克艰厥后,臣克艰厥臣,政乃乂,黎民敏德
一、“天职” 之辨:从天命观到职责伦理的觉醒展开剩余81%殷商以降,“天命靡常,惟德是辅” 的思想逐渐取代神权崇拜,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从鬼神转向人间责任。《尚书・伊训》言 “任官惟贤才,左右惟其人”,已暗含君臣各有其职的意识。傅说所谓 “克艰”,正是将政治身份转化为伦理责任:君主之 “难”,在于代天牧民,需 “懋昭大德,克勤小物”(《尚书・康诰》),如商汤 “克宽克仁,彰信兆民”,以德行凝聚天下;臣子之 “难”,在于 “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”(《论语・微子》),如伊尹 “格于皇天”,以辅弼之责匡正君德。
这种职责分野在周代形成制度性表达。《周礼》以 “惟王建国,辨方正位,体国经野,设官分职” 为纲,构建起 “天官冢宰”“地官司徒” 等六官体系,使 “各守其职,不得相奸”(《韩非子・难一》)。孔子 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” 的正名思想,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哲学升华 —— 唯有君臣各安其位,不越权,不懈怠,方能 “政者,正也”。
后克艰厥后,臣克艰厥臣,政乃乂,黎民敏德
二、“难” 之深意:权力边界与责任伦理的双重约束“克艰” 二字,道破权责关系的本质:权力越大,责任越重。《尚书・无逸》记载周公对成王的告诫,历数商代先王 “严恭寅畏,天命自度,治民祗惧,不敢荒宁”,正是强调君主须以 “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 之心对待权柄。反之,若君主 “荒弃厥政,颠覆厥德”(《尚书・微子》),如夏桀 “率遏众力,率割夏邑”,则必致 “天用剿绝其命”。
臣子之 “克艰”,在于 “以义持正,以道事君”。伊尹放太甲于桐宫,非以下犯上,而是 “惟尹躬暨汤,咸有一德”(《尚书・咸有一德》),以职责为绳墨;诸葛亮《出师表》言 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”,正是臣子克艰的千古写照。《韩非子・有度》所谓 “贤者之为人臣,北面委质,无有二心”,并非盲目服从,而是 “守职循业,不敢损益”,以专业能力践行责任。
后克艰厥后,臣克艰厥臣,政乃乂,黎民敏德
三、“政乃乂” 的实践:从制度建构到治道运行职责分明的政治智慧,在历代治世中化为具体制度。汉代设三公九卿,“大司马掌武事,丞相掌民事,御史大夫掌监察”,各有专司;唐代三省六部制 “中书取旨,门下封驳,尚书执行”,形成权力制衡。这些制度的核心,是避免 “主过予,臣过取”(《管子・君臣上》)的权责失衡。
治道运行中,“克艰” 体现为对越权与怠政的双重警惕。《论语・子路》记子路问政,孔子答 “先之劳之”,又曰 “无倦”,正是要求为政者率先垂范,不懈于职。汉文帝 “躬修玄默,劝趣农桑,减省租赋”,是君主克艰;汲黯 “犯颜直谏,守节死义”,是臣子克艰。二者相得,方有 “文景之治” 的 “民人给家足,都鄙廪庾尽满”(《史记・平准书》)。
后克艰厥后,臣克艰厥臣,政乃乂,黎民敏德
四、“黎民敏德” 的终极指向:政治伦理的民生关切古代政治智慧的终极目标,是 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”(《尚书・五子之歌》)。君臣各司其职,本质是为 “养民”“教民”。《尚书・大禹谟》言 “德惟善政,政在养民”,君主克艰,在于 “视民如伤”,如周宣王 “内修政事,外攘四夷”,复兴周室;臣子克艰,在于 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,如范仲淹 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,推行新政。
这种民生关切,使职责分野超越了权力游戏,成为 “通上下之志” 的纽带。《孟子・离娄上》言 “规矩,方圆之至也;圣人,人伦之至也”,强调君臣各守其道,最终指向 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 的社会理想。当 “后克艰” 与 “臣克艰” 形成合力,百姓自能 “敏德”—— 即感于德化,归于善道。
跨越千年的治道镜鉴从殷商的甲骨铭文到周代的典章制度,从孔孟的伦理思辨到汉唐的制度实践,“后克艰厥后,臣克艰厥臣” 的智慧始终闪耀着理性光芒。它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:政治的良性运行,始于对职责的敬畏。君主不耽于权柄之乐,而思 “何以为天下王”;臣子不逐于爵禄之利,而念 “何以为民之役”,方能如《周易》所言 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”。
在现代治理语境中,这种 “职责分明” 的智慧更具启示:无论是公共权力的行使,还是社会分工的协作,唯有各知其 “难”,各尽其责,才能避免 “越位” 与 “缺位” 的双重困境。正如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以垂范后世,今日我们重读 “克艰” 之道,亦当在心中刻下对职责的敬畏 —— 这是对传统政治智慧的最好继承,更是对 “政乃乂,黎民敏德” 的当代应答
发布于:上海市